在城市化發展的趨勢下,無論是之前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還是現在的鄉村振興建設需要,當我們講到鄉村時,一定要看到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關系。周其仁教授有一個說法,叫做鄉村發展離不開城市元素的運用,他講到要善用城市消費力,善用城市智力,善用城市地力。我覺得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
當我們再把這個現象剖析開來看,中國的鄉村發展具有跟其他任何發達國家經驗都不相同的客觀背景和時代因素,中國的鄉村發展必須是一個結合現代技術,與城市互相融合的發展過程。創景文旅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認為城市與鄉村的連接最直接和廣泛的四種方式是:城市人消費鄉村產品,鄉村消費城市商品,城市人到鄉村旅游,鄉村人到城市務工。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城市化而非鄉村化。然而,鄉村社會發展中將何去何從仍是個問題。鄉村發展走向“后鄉土”時代又給了我們哪些思考呢?
1. 什么是后鄉土?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談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王老師認為后鄉土社會是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在經歷了工業和后工業階段后的提升與回歸,人類尊重自然、平衡繁榮,追求和諧共生,是在鄉村經歷了鄉土社會、現代社會、后現代社會轉型與變遷之后的又一新階段。
農民問題是中國的問題根本,不解決農村的問題民族無法生存,且城市生活離不開鄉村空間功能,所以我們仍應該重視鄉村的發展。在城市化占主導地位的發展趨勢下,王老師認為農村發展很難離開城市元素的應用,并就后鄉土轉向中的鄉村療愈與成長給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2. 后鄉土式的鄉村療愈與成長的思考與實踐:
(1) 從“人往高處走”的角度出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一種需求一旦相對滿足后,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同時會轉為另外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說只有提高鄉村的生活水平和吸引力滿足人們相應的需求,才能給足人們回歸鄉村生活的理由。否則,就會像周其仁教授所說的那些整天提及鄉村情懷的人,喊完嗓子,自己都不待在鄉村,也沒有理由讓別人待在鄉村。
(2) 遵照綜合集成與重點引導相結合的方法,采用系統化的中醫療愈方式:鄉村發展應該系統地考慮產業、環境、文化等多方面要素,找到根源所在,集成決策。
(3) 遵從當代科技創新與傳統智慧繼承融合發展的原則: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關鍵看怎么利用。農村的后鄉土發展,不應該完全摒棄傳統,也不應該完全拒絕科技,而應該有選擇地將保留傳統與利用新科技相結合,做到兼容并包、和諧發展。
(4) 明晰鄉村“回得去”與“可持續發展”關鍵問題:應重視房屋、基礎設施、社區環境、鄉村治理、農業體系、自然教育、中醫療愈、旅游相關產業體系發展等系列問題,鄉村生活也應體現現代性、高品質,能夠愉悅身心,具有發展潛力與空間,這是鄉村“回得去”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所在。否則,人們也只是短暫的停留,就如梅靜很真誠地談到:“我并非完全離開北京,且等溪溪長到學齡。”
3.不解決農村的問題,民族無法生存
不解決農村的問題,民族無法生存。中國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農民問題。在中國每一年的一號文件里面講的都是農民、農村、農業的問題。鄉村是所有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比如我們大家都感同身受的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健康與教育等方面,空氣、水源、土壤、食品、教育、健康、休閑、文化等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從一個國家的程度來說,鄉村與城市之間存在著正義與公平,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寫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如果有一個能夠脫離對方而單獨存活的話,那存活下來的一定不是城市,而是鄉村!”對于這句話,我想大多數人都是認同的,因為在城市里面生存連吃的東西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談獨立生活,所以在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相互依存的部分之間,如果我們給它進行一個是非分明的一刀切,那么鄉村可以有序發展,而城市不行。
創景文旅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認為要真正解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問題,就必須結合城市消費需求,做“回得去的鄉村”和“可持續發展的鄉村”。
4.旅游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城市規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在游憩這個方面,鄉村承擔著非常大的功能性作用。游憩是城市生活鏈接鄉村空間的重要方式,鄉村狀況關系每個人的生命品質。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智慧與生活美學,鄉村的自然生態屬性、美學特征、產業系統和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生命智慧,是鄉村最強大的吸引力所在,這是城市人到鄉村旅游的必要理由。
旅游導向型新型城鎮化是促進我國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旅游導向型城鎮化的表達,不在于在鄉村建設多少的建筑物,而在于保持農村產業功能、鄉村生態環境和美學空間的同時,還能讓這個空間具有城市品質的生活基礎設施配套、多元產業的發展空間、高品質的服務配套。
5.全域旅游是中國鄉村振興的推手
全域旅游有三個核心特點。
首先,需求升級。從旅游到游憩,從旅行到旅居,從游賞風景到體悟生活。全域旅游成為推動鄉村升級的客觀市場需求,其中包含了觀光、度假、休閑、會展、游學、旅居、養老等諸多內容。
其次,邊界模糊。泛體驗、泛旅游、泛休閑,全視野、全時段、全產業、全社會、全市場。
最后,具有強大的綜合效益,是引導地方高品質綜合發展的良好途徑。
在這樣的情況下,旅游出于生活,旅游體驗生活,旅游成就生活。生活邏輯下全域旅游要求鄉村發展有生態安全的人居環境,品質保證的設施配套;基于本土的鄉村產業,富有特色的真實生活;區別城市的空間美學,鏈接自然的生命模式;獲得成長的體驗內容,充滿智慧的文化啟迪。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對鄉村進行真實的、全面的、根本性的提升。
6.“回得去”與“可持續發展”的六個關鍵問題?
一是具備必要現代設施和一定舒適度的居住房屋,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二是要保證品質的基礎設施供給(水、暖、電、通訊),現在社會如果沒有網絡,很大一批人都不會去了;
三是鄉村環境與鄉村治理;
四是有機循環農業體系構建與垃圾分類回收;
五是自然教育與中醫療愈為核心的鄉村配套,如果我能把基礎設施和自然教育及中醫療愈做好,甚至于城市里的人都能夠回到鄉村去,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六是結合旅游與產業體系發展空間,是引導做后鄉土的一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