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長沙旅游規劃公司規劃設計的工作流程
項目規劃需要最大限度地搜集項目所在地區及項目具體地段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條件、產業發展概況,觀光旅游資源現狀,及已有的相關規劃設計結果等。具體包括農業資源的典型性、多樣性和罕見性,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和養生保健價值,各種植物特征及其季相變化,地表水流量及質量和大氣質量,歷史遺跡,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項目所處的區位條件,項目與鄰近其它觀光資源的組合性、互補性等方面的情況,并對項目的開發潛力和效益進行全面綜合的、科學客觀的評價。
傳統的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已經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在休閑農莊或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實踐中,幾乎很少運用這個體系。
一是項目很少有顯著的景觀資源,也即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不同;
二是項目首先要強調產業支撐,也即發展模式與功能要求不同;
三是注重本地客源市場的開拓和回頭客的重復消費,也即客源市場與消費方式不同。
歸結起來,與傳統旅游相比,項目對相關資源的評價權重與開發方式均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此不作贅述,為便于實踐中應用,我們不妨從規劃的流程來看資源評價。
電話溝通階段
大部分規劃項目都是客戶先打電話過來咨詢,在電話溝通中我們會問到以下幾個關鍵問題,這其實就是主要資源的初步調查過程:
1、提問:請問項目在什么地方?土地流轉工作是否完成?(初步判斷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底蘊等背景,了解項目前期籌備工作。)
2、提問:離城市多遠?大概多少車程?現有道路如何?(主要考慮區位條件以及交通可進入性,最好是離城市不很遠也不太近的地方。)
3、提問:項目區占地面積、地形地貌及山地、旱土、水田、水面所占比例情況?現有植被及種養業情況?(主要考慮項目規模、景觀基礎、生態環境、用地情況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基礎現狀。)
4、提問:項目區水源情況如何?是否屬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如果無法解決生產、生活、景觀用水,項目的選址就有問題,如果屬于飲用水源保護區,養殖業及水上游樂等將受限制。)
5、提問:項目區周邊是否有景區景點、農業園區、種養基地或休閑農莊?有沒有污染型企業?(主要考慮與周邊有利因素的結合,差異發展與優勢互補,以及不利因素的規避。)
6、提問:請問你們開發此項目的主要優勢、初步定位和對規劃設計的大體要求?以及項目總投資和一期計劃投入的資金是多少?(任何一項投資意向其實都基于投資方自我對一定資源的評估判斷和有效掌控,無論這些資源是自有的還是共享的,均可能構成某方面的優勢,主要優勢可能是品牌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人才優勢、政策優勢、市場優勢、環境優勢以及資金實力等。)
了解了上述情況后,我們會約定一個現場踏看的日期,在實地考察之前,我們希望投資方通過電子郵件提供項目區地形圖、現狀照片、投資方企業簡介和項目區基本簡介,同時我們也會通過網絡了解項目所在地的社會經濟條件、主要特色產業、自然生態環境、鄉土民俗風情與歷史人文資源等基本情況,以便在實地考察時有針對性地與投資方進行交流。
實地考察階段
實地考察是項目規劃必不可少的流程,是客觀進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評價的重要環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項:
1、考察基本條件。主要是核對之前電話溝通的情況,包括交通條件、用地條件、水源條件、生態環境等,如果基本條件不具備,我們會建議項目方另行擇址或暫緩投資。
2、去除負面因素。主要是規避項目區的不利因素,初步判斷是否在能力范圍內可以解決諸如污染源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影響項目區管理及景觀之建筑物的拆遷或改造、少量墓葬的遮擋或遷移等問題,不至于使項目的發展將來受到制約或存在重大風險。
3、挖掘創意亮點。在實地考察過程中,認真負責是一種職業素養,同時也是激發規劃創意靈感的黃金時段,因此要多走、多看、多問、多聽、多拍照、多思考、多收集資料,往往一處不顯眼卻有特殊寓意的景觀,一個并不古老卻很溫馨的故事,或者當地人常見不鮮的物種與習以為常的民俗,說不定都大有文章可做。
4、深入走訪體驗。實地考察過程中,必要的走訪與體驗可以使我們獲得事半功倍的調查效果。比如和老農聊天,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地小區域范圍內的作物栽培情況、氣象水文情況、鄉土民俗文化等。再如用餐時體驗一下當地的特色土菜與酒水飲料,對將來項目區產品開發創意不無益處。特別是當地的鄉土文化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特色種養能人等,最好抽時間拜訪一下。另外,項目區周邊的景區景點、休閑農莊、種養基地等關聯企業也應納入考察行程。
5、全面了解客戶。資源是需要人以及由人組成的企業來開發的,因此我們認為投資方自身其實就是第一資源,其他資源開發的成敗,客戶自身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有些客戶信息在考察交流中就可獲得,比如負責人的辦事風格、審美情趣與理想追求,項目團隊的專業素養和執行能力等;有些信息也可以視情況坦誠地了解,比如項目投資的股東結構與融資渠道,投資方涉及的關聯產業及其它背景。
資源評價階段
實地考察結束后的當日,一般會舉行一個小型座談會,雙方溝通滿意后會商議合同內容,進入正式規劃階段。正式規劃階段將對資源作進一步的補充、比對和分析,并根據項目定位和功能要求,引入項目地以外的其他資源進行匹配,這個時期也可以說是進入了資源的正式評價階段。
資源的正式評價包括質量特征(如稀有度、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文化價值、體育價值等),資源豐富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其次是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包括氣候條件的影響(表現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節律性變化),環境質量現狀,鐵路、公路、航空交通現狀及交通建設的難易程度,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現狀,資源所在的區位距中心城市的距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當地政府對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扶持能力等;三是消費者市場分析,包括資源對各層次消費者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
資源的正式評價一般采用計算定量法和經驗定性法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可以避免定量的機械化和定性的主觀化。
規劃執行階段
1、資料收集。主要包括園區所在區域的農業狀況;園區所在地的條件(包括氣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塊的肥沃程度);條件(園區周邊環境狀況及旅游資源);人口現狀;經濟現狀;已有的相關的規劃成果;現場踏勘工作所獲得的現狀資料。
2、目標定位。確定規劃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規劃;確定園區的性質與規模、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并在景觀規劃過程中對目標作出討論并進一步提煉。
3、發展戰略。在調查-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對園區自身的特點作出正確的評估后,提出園區發展戰略;確定實現園區發展目標的途徑;挖掘出提高農業觀光休閑的市場潛力。
4、產業布局。確定農業產業在園區中的基礎地位,規劃在圍饒農作物良種繁育、生物高新技術、蔬菜與花卉、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同時,提高觀光旅游、休閑渡假等第三產業在園區景觀規劃中的決定作用。園區產業布局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和旅游服務的要求。
5、功能布局。園區功能布局要與產業布局結合,充分考慮游客觀光休閑的要求,確定功能區,劃定接待服務區、農產品示范區、觀光采摘區、生產區范圍;完成園區功能布局圖。
6、土地規劃。合理確定園林綠地、建筑、道路、廣場、農業生產用地等各項用地的布局,確定各項用地的大小與范圍, 并繪制用地平衡表。對不同土地類型的各個地塊做出適宜性評價,達到農業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7、景觀規劃。景觀系統規劃設計更強調對園區土地利用的疊加和綜合,通過對物質環境的布局,設想出園區景觀空間結構的變化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意想。包括基礎服務設施規劃;游憩空間規劃;植物景觀配置規劃;道路系統規劃;水電設施規劃;
8、解說系統。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內容包括軟件部分(導游員、解說員、咨詢服務等具有能動性的解說)和硬件部分(導游圖、導游畫冊、牌示、錄像帶、幻燈片、語音解說、資料展示欄柜等多種表現形式)兩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完善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向旅游者進行科普,增加游客對悠久的農耕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知識,如生態系統、農作物品種、文化景觀、以及與其相關的人類活動的了解。
9、節點細化。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是景觀系統規劃設計的進一步細化,是對總體方案做的進一步修改和補充,并對重要景觀節點進行詳細設計。完成園路、廣場、水池、樹林、灌木叢、花卉、山石、園林小品等景觀要素的平面布局圖。在完成重要景觀節點詳細設計的基礎上,著手進行施工設計。
10、方案評價。結合園區原有現狀分析,對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和實施作出評價。主要包括:規劃設計方案的適用性評價、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投資與風險評價、環境分析與評價、經濟效益分析與評價、社會效益分析與評價。
11、運營管理。建立職能完善、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出合理的開發運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