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0)》,總結了當前我國冰雪旅游發展的重要特征,分析了目前我國冰雪旅游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并預測了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至2019年冰雪季中國冰雪旅游人次達2.24億,冰雪旅游收入約為38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7%、17.1%,維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冰雪旅游正在成為百姓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報告指出,2018-2019冰雪季我國冰雪旅游人均消費為1734元,2018年我國國內人均旅游消費為926元,冰雪旅游是國內旅游人均消費的1.87倍,冰雪旅游的內需拉動能力突出。預計到“十四五”規劃末期的2025年,我國冰雪旅游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過1.1萬億元,冰雪旅游將成為我國冬季旅游和冰雪經濟的核心引擎。
冰雪旅游產業之所以能夠獲得一個較快的走勢,有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政策的持續利好。其中,該報告表示,冰雪旅游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具體而言,2019年以來國務院以及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了系列涉及支持冰雪旅游發展的產業政策,并提出“加快發展冰雪健身休閑產業,推動冰雪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冰雪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
而顯而易見的是,隨著冰雪休閑度假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其早前陷于競技水平不高、群眾參與面不廣、產業基礎薄弱等瓶頸有望迎來解決契機,從而為這一產業帶來較大的發展機會。
一、冰雪旅游產業的”黃金性質“日益凸顯
作為冰雪產業的一個分支,冰雪旅游的蓬勃發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行業不論是在政策的持續利好上,還是資本入局的動作上,都已經愈發引人矚目。
首先,從政策層面上來看,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成功和籌辦啟動是促進冰雪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良好契機。2014年籌備申辦冬奧開始,國家體育總局和相關部門便相繼出臺多項政策規劃,為冰雪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實際的文件支撐。而在申辦成功的當年就提出了《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并指出:到2022年,我國直接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數超過5000萬,并“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而2019年以來,國務院以及相關部委也密集出臺了系列涉及支持冰雪旅游發展的產業政策。其中9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促進冰雪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力爭到2022年,冰雪產業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推動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
其次,再來看資本入局的動作。一般而言,我國冰雪場地的投資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它主要的投資方向基本是各地的專業體育場館和全民健身中心;其次是知名民企、外企,比如萬達、樂視體育等,其投資方向主要是大型冰雪娛樂項目以及獨立的體育文化中心等;最后是品牌商業地產商,比如有萬科、紅星美凱龍等,它們一般都專注于大型商業中心的冰場等。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已經建成26個特色冰雪小鎮,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京津冀地區。但隨著冰雪小鎮生態圈加速形成,南方市場潛力巨大,預計2020年中國冰雪小鎮數量有望突破40個,迎來冰雪旅游市場的爆發期。
基于上述種種,我國冰雪產業近幾年來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市場規模呈現上升擴張之勢:2013-2017年,我國冰雪產業的市場規模從1177億元增長至接近4000億元。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超450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3.33%,預計2019年中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
而在形勢大好的情形下,冰雪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大:預計到2024年中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將增長至超9500億元,到2025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1萬億元。
至此,得益于近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和2022年冬奧會的雙重利好因素的影響之下,我國冰雪產業的“黃金性質”日益凸顯。
二、多產業鏈出發,加成冰雪產業
專家分析,冰雪經濟還處于市場導入期和產業培育期。成熟的市場是以國民大眾的日常消費為基礎的,完善的產業體系則需要從研發、創意、制造、建設、運營、推廣等產業鏈條出發,形成產業積聚效應。而高山滑雪、跳臺滑雪、冬季兩項、滑冰、冰壺、冰球等專業運動的觀眾基礎還不夠厚實;從調查數據和典型實例來看,各地發展冰雪旅游不同程度存在著重場館建設、輕研發制造,重資產投資、輕運營體系等問題。戴斌建議,發展冰雪旅游,既要有保障運動員訓練和比賽所需要的專業裝具和專業場地、商業性的冰雪休閑場館和冰雪旅游項目,也需要提升大眾對冰雪休閑的參與感和滿意度,為居民在冰上玩樂提供安全保障。其次,應增加冰雪旅游的文化內涵,持續提升冰雪旅游的服務品質和產品豐度。從長期來看,發展冰雪旅游還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引領、加大文化創意的力度,還要發展夜間經濟,培育冰雪資源富集區的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景。再次,應完善冰雪旅游產業體系。冰雪產業不僅僅是運動場館,還需要規劃產業鏈上游的教育、研發、創新、策劃、咨詢、設計、投資、裝備制造,以及產業鏈下游的場館運營、賽事管理、推廣、銷售、企業形象建設、公共關系等環節。咖啡館、餐館、酒店、民宿、購物店、旅游廁所等接待設施也有待豐富供給。
三、機遇與挑戰并存
雖然我國冰雪產業的“黃金性質”日益凸顯,但是眾所周知,冰雪產業由于投入周期長的問題,發展一直受到不少局限,但得益于冬奧會的到來以及政策和資本的持續利好,這一行業已經慢慢走出發展限制。在這個基礎上,冰雪運動、冰雪旅游、賽事和裝備等產業或將迎來“全面開花”的局面,而吉林長白山、北京近郊、黑龍江等地基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自然也有望通過冰雪經濟拉動區域發展。
不過,在冰雪旅游的大眾化時代即將來臨之際,也仍要警惕冰雪運動供給投資和產業教練、人才供給不足的風險,以及冰雪產業季節性運營的風險。當前我國再實現三億人冰雪目標上還存在一些誤區:重冰雪運動,輕冰雪消費;重項目本身,輕產業鏈延伸;重旅游開發,輕環境保護;重項目投資,輕企業運營;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完善;重產業促進,輕政策鏈接等。未來需要積極培育與一流資源相匹配的現代冰雪旅游產業體系,在滑雪旅游度假、冰雪景區管理、冰雪旅游文創、冰雪演藝等形成若干文旅集團;從產業吸引人向生活留住人轉變,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旅游生活新場景。實施“冰雪旅游+”和“+冰雪旅游”的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從冰雪景區開發向目的地整體開發轉變。完善以旅游市場治理現代化為標志的目的地軟件體系,提升治理的智能化、數字化、法制化和人文化水平。